如何让他买:改变消费者⾏为的⼗⼤策略精华笔记(四)

今日电商 转载大师 3832 0

  如果我朋友只是要卖个1万箱啤酒,应该问题不⼤。但假如他是要卖出100万箱啤

  酒,就是另外⼀回事了。这时候,“衡ᰁ⾏为规模”(sizing a behaviour)就得登

  场了。意思就是,你得选择⼀个能够匹配⽬标的策略。有5个问题可以帮你衡ᰁ

  ⾏为规模: 1. 我会影响多少⼈? 2. 这些⼈⼜能够影响多少⼈?⽽这群⼈有多⼤

  的影响⼒? 3. ⾏为发⽣的频率有多⾼? 4. 可能的普及率有多⾼?多少⼈可能被

  改变? 5. 这个⾏为对我的⽬标有多⼤助益?让⼈们正⾯谈论我的品牌,是否与

  推动销ᰁ⼀样᯿要?

  后来,我朋友做的唯⼀的营销⾏为,就是在啤酒的铺货渠道⾥进⾏⼤规模的样品

  派发。消费者可以先试喝啤酒,再决定是否购买。

  圈内⼈:克劳迪亚·迪莫夫特 要促成⾏为改变,我们可以先界定它的范围。其中

  有两个᯿要的层⾯:1.要改变⾏为的程度(⼀点点还是彻底改变);2.希望改变

  延续多久(短还是⻓)。

  第三章 思维、感觉、⾏动:⽤⾏动改变⾏为当我还在当⼼理医师时,主要⼯作之⼀就是帮助病⼈朝⼀个⽬标“⾏动”起来。在

  我简简单单的办公室⾥,只有放在⼀块⽑茸茸的⽩⾊地毯上的书桌、书架和两张

  椅⼦。在那⾥,客户可以安⼼地跟我分享

  当我还在当⼼理医师时,主要⼯作之⼀就是帮助病⼈朝⼀个⽬标“⾏动”起来。在

  我简简单单的办公室⾥,只有放在⼀块⽑茸茸的⽩⾊地毯上的书桌、书架和两张

  椅⼦。在那⾥,客户可以安⼼地跟我分享他们内⼼最深处的问题。在墙上还挂着

  这么⼀句名⾔:“⼈⽣的成功不在于攀登的⾼度,⽽在于跨越的障碍。”这句话来

  ⾃专注于美国奴⾪制度研究的作家布克·华盛顿(Booker T Washington)。我很

  喜欢这段话——它有助于释放压⼒。在办公室的左边,还放了⼀块⼩⼩的⽩板。

  如果你来就诊,我会将你迎进办公室,让你坐下,然后把我的治疗⽅式,画在⽩

  板上跟你做个说明。 我通常会先画给你看的,会是这样的⼀张图(⻅图3–1)。

  这张图是我基于过去30年来最具影响⼒的两位⼼理学⼤师——艾伯特·艾利斯和

  阿朗·⻉克的研究成果调整⽽来。我曾有幸⻅到艾伯特·艾利斯,是那次参加他在

  纽约市上⻄区艾伯特·艾利斯研究院(Albert Ellis Institute)举办的团体治疗研讨

  会。虽然艾伯特在2007年过世了,但该机构仍然在进⾏团体治疗研讨会的活

  动。如果你对于⼈类与⾏为改变很感兴趣,这个研讨会⼀定要参加。艾伯特的极

  端独断专⾏是出了名的,对病⼈也相当霸道——有时候还会强迫他们做出改变。

  艾伯特在19岁的时候,读了⾏为⼼理学家约翰·华⽣(⻅第⼀章)的著作,然后

  就给⾃⼰下了⼀个任务:要跟100个⼥⼈交谈,并邀请她们跟⾃⼰约会。这故事

  原来是真的,⽽且对他的⼈⽣带来了巨⼤的影响。他说,当时他每天就在纽约布

  朗克斯植物园徘徊,⻅到独坐在公园板凳上的⼥⼦,就过去攀谈。他说他总共接

  近了130位⼥性,并和当中⼤约100位说上了话,邀请她们和⾃⼰约会。这当中

  没有⼀次真的成功。只有唯⼀⼀次约成功了,但那⼥⼦并没有出现。⽆论怎样,

  这个经历对他有⼀个更᯿要的影响:他战胜了⾃⼰对⼥⼈的恐惧与害羞,再和别

  的⼥性说话时,他能够表现得很好。这样,通过给⾃⼰设定⼀个以⾏动为导向的

  任务——让⾃⼰真的去跟她们说话,艾伯特战胜了他对⼥⼈的怯懦。可以说,他的⾏动改变了他的态度。

  我好像离题了。让我们回到我挂着⽩板的咨询室。假如你是我的病⼈,我会跟你

  解释,思维(thoughts)影响感觉(feelings),然后接着影响⾏动

  (actions),结果就变成了⾏为(behaviour),这被称为认知⾏为疗法

  (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, CBT)。它是通过三种刺激——思维、感觉、

  ⾏动——来触发⾏为的改变。想象你正开⻋在路上⾛,前⾯突然有⻋插进来。这

  时你可能冒出这样的思维:“这家伙是存⼼的。”这会让你如何感觉?你可能觉得

  ⽣⽓,于是你的⾏动也许是⼀脚油⻔超过他。你的⾏为让你变成了⼀个怒⽓冲冲

  的司机。你的思维、感觉、⾏动⼀起纠缠在整个事件当中。

  我们都喜欢让⾃⼰的思维、感觉、⾏动保持⼀致 思维、感觉、⾏动是强⼤的⼼

  理回路(psychological loop)的⼀部分。如果三者⽆法保持⼀致,我们会觉得

  不⾃在和难受,也就是⼼理学家所谓的认知失调(cognitive dissonance;

  Festinger, Riecken & Schachter, 1957)。就像我可以想象,假如有⼀位环保主

  义者,在⼀家伐⽊公司上班,她的感受会是怎样?她的思维与感觉肯定⽆法与她

  的⾏动协调。⽭盾感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,这种内在的压⼒会推动我们做出改

  变。这位环保主义者,为了舒解她的认知失调,会很想采取⼀些⾏动(⽐如换⼯

  作)或是改变她对于环境的思维与感觉(⽐如认同⼈们还是需要⽊材来造家具和

  盖房⼦)。我们会改变⾏为,以跟随我们的思维和感觉。但有意思的是,我们同

  样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感觉,来合理化我们的⾏动。拿公园⾥的艾伯特·艾利

  斯来举例,他羞于和⼥性说话,于是他采取了相反的⾏动,主动去跟100位⼥⼦

  攀谈,直到他对⼥性的思维与感觉发⽣改变——然后就再也不会觉得害羞了。以

  我的观点,要改变⾏为,当然要改变思维和感觉,但真正关键的是,要有所⾏

  动。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,⾏动是最᯿要的撬动⾏为改变的杠杆。要解释其᯿

  要性,我们得回到过去,了解⼀下《认知失调理论》(A Theory of Cognitive

  Dissonance, 1957)⼀书的作者⾥昂·费斯汀格(Leon Festinger)的研究。他终

  其⼀⽣致⼒于认知失调研究,⽽他最⼤的名声,来⾃他进⾏的那些证实了认知失

  调效应的实验。

  我们都喜欢让⾃⼰的思维、感觉、⾏动保持⼀致 思维、感觉、⾏动是强⼤的⼼理回路(psychological loop)的⼀部分。如果三者⽆法保持⼀致,我们会觉得

  不⾃在和难受,也就是⼼理学家所谓的认知失调(cognitive dissonance;

  Festinger, Riecken & Schachter, 1957)。就像我可以想象,假如有⼀位环保主

  义者,在⼀家伐⽊公司上班,她的感受会是怎样?她的思维与感觉肯定⽆法与她

  的⾏动协调。⽭盾感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,这种内在的压⼒会推动我们做出改

  变。这位环保主义者,为了舒解她的认知失调,会很想采取⼀些⾏动(⽐如换⼯

  作)或是改变她对于环境的思维与感觉(⽐如认同⼈们还是需要⽊材来造家具和

  盖房⼦)。我们会改变⾏为,以跟随我们的思维和感觉。但有意思的是,我们同

  样也会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感觉,来合理化我们的⾏动。拿公园⾥的艾伯特·艾利

  斯来举例,他羞于和⼥性说话,于是他采取了相反的⾏动,主动去跟100位⼥⼦

  攀谈,直到他对⼥性的思维与感觉发⽣改变——然后就再也不会觉得害羞了。以

  我的观点,要改变⾏为,当然要改变思维和感觉,但真正关键的是,要有所⾏

  动。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,⾏动是最᯿要的撬动⾏为改变的杠杆。要解释其᯿

  要性,我们得回到过去,了解⼀下《认知失调理论》(A Theory of Cognitive

  Dissonance, 1957)⼀书的作者⾥昂·费斯汀格(Leon Festinger)的研究。他终

  其⼀⽣致⼒于认知失调研究,⽽他最⼤的名声,来⾃他进⾏的那些证实了认知失

  调效应的实验。他做了这件事(注意:以下内容有些违反直觉,请务必仔细阅

  读,因为当中包含了᯿要原则):在⼀项被称为“表现评估”(Measures of

  Performance)的研究⾥,招募了71位参与者,他们被要求去做两件极端⽆聊的

  ⼯作:第⼀项,他们必须把12个棉线卷轴放在⼀个托盘上,然后清空托盘,接着

  再放上卷轴——不断᯿复30分钟;第⼆项,他们拿到⼀块板,上⾯有48个⽊头

  ⽅块,他们要把这些⽅块按顺序⼀个接着⼀个顺时针转动90度,持续30分钟。

  ⼯作完成之后,参与者以为实验已经结束了,这时候,研究⼈员会要求他们帮个

  忙。研究⼈员说,他的同事今天没来上班,所以问受测者能不能帮忙补位。他们

  被告知,刚刚参与的实验,是在测试⼼理准备与⼯作表现之间的关联性,所以他

  们只要做⼀件事,就是把这项实验介绍给接下来的参与者,并告诉他们实验⾮常

  有趣⼜好玩。协助做这件事,他们将得到酬劳。

  这些不知情的受测者,去向下⼀拨⼈说谎的酬劳是不同的,⼀半⼈是1美元,⽽

  另⼀半⼈是20美元。当⼀天结束,在对许多⼈⼀次次吹⽜,谎称这项⼯作多么有

  趣和好玩之后,这些受测者全部接受了⼀个访问。他们被问道:“你们觉得,原

  本做的那个放卷轴(或转⽊块)的⼯作(很明显,既蠢⼜⽆聊),有多么有趣或

  好玩?”请猜猜看,谁会觉得这些⼯作⽐较有意思?是得到1美元的还是20美元的?(请停下来想想这个问题和你的答案,然后再往下读。)

  谁会觉得这些⼯作⽐较有趣或好玩? A.得到1美元的。 B.得到20美元的。 为什

  么? 这些⼯作其实是故意被设计得既单调⼜⽆聊。如果⾮说它有趣,就只能说

  谎。对他⼈说谎的⾏为,在⼀定程度上会造成这些参与者的认知失调(因为他们

  谎称这⼯作很有趣,⽽事实上他们亲身体验过这⼯作⾮常⽆聊,⽽且⻓达半⼩

  时)。你可能会猜,相对于那些拿1美元酬劳的⼈,拿到20美元的⼈应该更容易

  改变他们的评价,说他们还挺享受这些⼯作的。然⽽,费斯汀格的估计恰恰相

  反。他认为获得20美元报酬组的⼈,来合理化⾃⼰的⾏为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,

  因为他们得到了较多的酬劳,内在冲突感⽐较弱。也就是说,他们是收了20美元

  来说谎的,所以相对不会有失调感。只收到1美元的⼈,会感受到⽐较严᯿的认

  知失调,所以需要合理化⾃⼰的说谎⾏为,改变他们对于这些⽆聊⼯作的评价,

  来匹配他们告诉别⼈的话。费斯汀格说对了。1美元组的⼈,为了舒缓认知失

  调,在那些⽆聊⼯作的有趣与好玩程度上,给予了明显⾼得多的评分。⽽获得较

  ⾼报酬组的⼈,则没那么强的失调感,因为⾦钱合理化了他们的⾏动。 这个研

  究结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,这时我才理解到思维、感觉、⾏动三者的⼀致有多

  么强⼤。关键在于,你如果有办法⼲预这个⼀致性,你就能改变⾏为。你可以在

  YouTube上看看这⼀项实验的影⽚资料(⽹址:

 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kmVy1QPXn0)。

  法则3 ⾏动改变态度,快过态度改变⾏动。

  关于认知失调对⾏为的影响,例⼦有很多。它可以发⽣在你得到⼀个竞争对⼿公

  司所提供的⼯作机会时。他们⼀度被当作敌⽅,与⼀些负⾯的思维和感觉联系在

  ⼀起;但你现在可能觉得他们没那么讨厌了(他们如果想要你去⼯作,这些⼈应

  该没那么坏)。也许你很讨厌⼀个电视节⽬,直到有⼀天你发现你的⼀个好朋友

  很爱看,结果你也开始看了。当你越看越喜欢它时,你会改变你的思维和感觉,

  让你的⾏动变得合理,以避免认知失调的问题。

  如前⾯提到的,⼀旦⾏动已经发⽣,唯⼀能够减缓认知冲突的⽅法,就是去改变你对于这⾏动的思维或感觉。哲学家威廉·詹姆⼠(Willian James, 1884)曾

  说,并不是我们的感觉在引导⾏动,⽽是我们的⾏动在引导感觉。“如果你想要

  具备⼀种特质,就要⼀举⼀动都表现得如同你已经拥有。”他写道。直到今天,

  其实⼀切都没变。如果你表现得像是你很开⼼,脸上挂着微笑,结果你就会感觉

  ⽐较开⼼(⼀个⾏动改变态度的例⼦,Duclos & Laird,2001)。⼼理学家理查

  德·怀斯曼(Richard Wiseman)以此为题,著有《如是这般法则》⼀书(The

  As If Principle, 2013),并提供了以下例⼦: • 如果你要求年纪⼤的⼈举⽌变得

  年轻些,他们的记忆⼒与认知能⼒会增强。 • 如果你要某⼈握紧拳头,他们的意

  志⼒就会变强。 • 如果你让做事习惯拖泥带⽔的⼈,花3分钟假装他们觉得某件

  ⼯作很有趣,他们很有可能会完成这个⼯作。

  依靠洞察还是⾏动? 如果你在⼴告这⾏⼯作,你肯定知道,⼤家对于发现洞察

  (insight)的过程有多么看᯿。洞察,是对⼈性的某⼀项理解,可以⽤来帮助品

  牌打开成⻓的机会。

  洗澡请洗快⼀点 1992年,加州⼤学的克⾥斯·安·迪克森(Chris Anne

  Dickerson)做了⼀个实验,想知道认知失调能否⿎励⼈们缩短洗澡的时间。这

  个研究以研究⼈员在游泳池找到的80位⼥性为对象。这些⼥⼦游泳后来到更⾐

  室,其中⼀些⼈被询问⼀些问题,包括:她们是否⽀持节约⽤⽔、她们在涂肥皂

  或使⽤洗发⽔时会不会关掉⽔⻰头、她们会不会尽ᰁ控制洗澡时间、她们觉得洗

  澡应该花费多少时间等。另外⼀些⼈则被要求在⼀张宣传⻚上签字,上⾯写着:

  “请节约⽤⽔。洗澡洗快⼀点。涂肥皂时关上⽔⻰头。我能做到,你⼀定也能。”

  第三组⼈则既被问到前⾯那些问题,⼜需要在宣传⻚上签字。这些⼥⼦以为到这

  ⾥就是实验的结尾了,她们不知道的是,在淋浴间有另⼀项实验在悄悄进⾏,研

  究⼈员正在记录她们洗澡的时间⻓度,以及她们涂肥皂或使⽤洗发⽔时有没有关

  ⽔。 结果,洗澡时间最短的是第三组。原因是她们既表达了她们的洗澡习惯,

  同时也签署了要别⼈洗澡省⽔的承诺。这样的双᯿⾏动(有了对⾃我⾏为的意

  识,⼜要求别⼈省⽔)创造了认知失调感,导致这组⼈洗澡的时间⽐其他组短。

  经证明,公开声明⽀持节约⽤⽔,加上签署⿎励他⼈也这样做的宣传⻚,最能够

  有效地改变⾏为


标签: 销售策略 广告策略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