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航《重新理解创业》精华笔记整理(二)

今日电商 转载大师 4232 0

  融资只是一个数字,并不代表你就值这么多钱,也不等于你有这么多钱。如果你见了100个

  投资人,其中90个都不投你,这很正常,不必否定自己,也没必要在最终做成的时候,去

  讽刺当时没有投你的投资人。这些事都没有意义。

  如若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关系处不好,是双方都有损伤的事情。二者之间,投资人甚至可能是

  更伤心的一方,我给了你钱,结果你还对我不好,如果你赚到钱,对我不好我也就忍了,但

  更常见的情况是,你对我不好,是因为没赚到钱。最后大家在外面互讲对方的不是,这是最

  坏的局面。

  如何避免这个情况?我认为需要注意三点。 第一,创业者应该与投资人勤沟通,学会示

  弱。

  投资人与创业者无法好好相处,通常来自信息不对称。创业者心理负担重,报喜不报忧;投

  资人没有信息反馈,心里没谱,导致双方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。

  一个公司的日常基本是以坏事为主,好事为辅。平时都是各种各样的小事儿,半年不出一个

  大事儿就不错了,偶尔才会出个好事。 在这种情况下,报喜不报忧,其实带来的是与投资

  人的疏离,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好事天天给人家汇报。这就埋下了一个隐患,到最后危机出现

  的时候,没有一个投资人会主动挺身出来救你。

  现在作为投资人,我发现我并不怕知道坏事,最怕的其实是什么都不知道。一个公司最可怕

  的情况是,你问创业者团队怎么样,他说挺好的;你问市场做得怎么样,他也说挺好的;你

  问业务发展怎么样,他还是说挺好的。什么都挺好的,就是最后结果不好。相反,如果有一个人随时告诉你:政府来找了,团队又跑了,代码泄露了。只要提出具体的

  问题,这个公司可能也没什么大问题。换位思考以后我才发现,创业者并不应该担心讲坏

  事,不要特意去憋着一个大好事去说,因为你没有那么多大好事。

  所以,投资人对公司状态了解得越详细越好。你的这条“贼船”他已经踏上了,当你告诉他

  漏水的时候,他先想到的一定是和你一起补舱位,把水堵住。对投资人,求救、帮忙、示

  弱,展示自己的各种不行,其实是非常必要的。这不是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而是为了及时

  补救,不耽误事。

  而且,把公司遇到的困难提前告知他,未来他也不会埋怨你。如果有一天,你突然跑到他面

  前说,公司下周就没钱花了,对投资人来说难道不是晴天霹雳吗?他也会有很大的怨气:平

  时干什么去了,为什么不早说?

  第三,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关系不是博弈,而是双赢。 很多人会自我设计,“我需要这个投

  资人、那个投资人,他们以后能提供什么资源给我”。我的忠告是:不要过多指望。投资人

  除了给你钱,并没有帮助你的义务,所有的帮忙都是额外的惊喜,而且很可能他也没有那么

  多资源,能帮你做的非常有限。

  为什么现实中所有的对赌都是失败的?因为它是一个建立在糟糕前提下的赌约。投资人花高

  价,加入高估值的创业公司,这也没办法,因为他想加入,但他会要求创业者给一个业绩的

  承诺:如果你做不好,得还给我多少多少。 以巨大失去感为前提的赌约,这种情况是多么

  糟糕啊!如果公司最终没有做出来,愿赌服输给了投资人当时承诺的金额,又能怎么样呢?

  在我看来,所谓的对赌应该都是正向的赌约:如果达到怎样的目标,就多奖励你点什么,双

  方皆大欢喜。

  对创业者来说,心中也存在不确定性:公司已经估值30亿元,我是不是可以卖一点老股出

  去兑现,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?在这个时候,投资人和创业者双方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。

  这时候该怎么处理呢?首先要信息透明。有人想买你的老股,你卖或者不卖,至少要让投资

  人知道。其次要先人后己,了解别人的需要,让利于人。最后要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,比如

  你可以直接对投资人说:“我想卖点自己的老股,留点活路钱,稍微宽松一点,你看行不行?” 其实,当你真诚沟通的时候,基本没有不行的事,只要不是盲目地进入博弈状态。

  想为自己做资金储备,这是人之常情,投资人不会为难你,也没有说作为创业者就要干到

  死。

  如果把上述三点都处理好了,在分钱上通常就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。其中的核心是示弱,而

  不是用强者的姿态去博弈。如果你用这样的姿态去博弈,就算当下投资人屈服,两者之间的

  关系在未来也会很糟糕。

  首先我给领导力下了一个定义:领导力不是有多少人听你的指令,也不是你能命令多少人,

  而是你对别人的“激发”有多大。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领导力。

  于是我终于释然,并得到一个结论:我不需要去模仿谁,不需要去学习谁,不同性格特质的

  人,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领导力。所以,获得领导力的第一个秘诀,首先就是要做自己,尽

  可能全然地做真正的自己。

  我也反思过,易到的创始团队从能力上看非常不错。我、杨芸、汤鹏,三个人能力互补,人

  品也都很好。后来我们也坦诚地聊过,三个人在一起创业更多是因为能力互补走到一起,但

  在文化内核上,可能并没有磨合得很好。正是因为在文化上不能形成强认同感,即不是发自

  内心的喜欢,所以易到在后续很多关键问题的决策上,实际上我们是跟不上的,因为我们三

  个人没有真正形成共同的价值主张。 这可能就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合伙人关系,我们的性

  格和认知都有所差异。尽管我们是共同创业了七八年的朋友,能够在一起互相支持,但我们

  并不是最好的合伙人状态。当然,这仅仅是状态不够“理想”,却不是所谓的“遗憾”。

  信任,是合伙人之间的必要条件。有时候,合伙人关系与婚姻或恋爱关系是类似的——争

  吵不可避免,但你们要确保不会因为争吵就决定就此散伙。这种信任,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

  培养。正如恋爱一样,从一个有好感的对象,到真正成为恋人,需要花精力经营,不是说两

  个人搞一个项目,谈好条件就可以了。当有了家庭之后,更需要深度的交流。只有这样做,

  才能让彼此有足够的了解,既了解对方可欣赏的部分,也了解对方的弱点。搭骨架:寻找信任你的初创员工 有了合伙人以后,大家就开始一起搭骨架,寻找初创时期

  的员工。很多人在找创始员工的时候,都希望找“最好的人”。易到最初创业的时候,我也

  是这样的想法。后来发现,这就是一个妄念。因为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是:既没有钱,也没有

  品牌,生死未卜,最好的人凭什么要选择你?在这个阶段,能找到愿意跟着你一起干的人就

  不错了。如果是找合伙人,要找你相信的人;而找初创员工则是相反的标准,要找相信你的

  人。

  我就碰到这样一个人,跟我前后“纠缠”了10天,依然“纠缠”不清。今天被你说服了,

  明天可能又有一件事想不明白,跟你聊半天。我也会因此觉得沮丧,反思是自己的说服能力

  不够,还是诚意不够。 这是一种很消极的状态,还浪费了大量时间。所以,在初创时期还

  不如不找这样的人,寻找那些简单的、愿意相信你的人反而更好一些。初创公司的事业未来

  如何发展,可能连创始人也说不清楚,可是有人觉得这件事挺好,愿意相信你,或许他不够

  优秀,但这些都不要紧,在一个公司搭骨架的阶段,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凝聚相信你的团

  队力量。哪怕你们的创业最终是错的,但因拥有一帮狂热的“粉丝”,相信你,跟随你,整

  个团队也会呈现出一种“相信”的状态,这种状态比高学历团队要好得多

  在现实中,有很多几十个人的小团队创业公司,业务还没有真正跑出来,最多也只是一个基

  础不错、有点小名气和小影响的小公司,却误以为自己该进行到下一个阶段——到市场里

  挖牛人。

  事实上,只要你的团队没有发展到一二百人的阶段,就没必要想所谓的“长肉”。在这个时

  期,你对牛人是没有吸引力的。虽然你可能自认不错,但是真正投入到整个人才市场中你就

  会发现,和你有同样竞争力的公司多得是。真正的牛人,不见得会把你当作优选。这个阶

  段,就踏踏实实地在朋友中找吧。有人愿意和你做,那是人家相信你,已经很不错了。

  长肉:学会留住牛人 公司融到资,业务也有了一定的发展,团队就要扩张。这个阶段应该

  怎么招人呢?这时候就没必要再局限于小圈子里找人,我们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转化。借用猎

  头的一个术语,要mapping,即地图式搜索。我们刚刚谈的只是找人的部分。接下来要做的,是把自己想要的人才真正签下来。要知道,

  优秀的人才,选择未必只有一个,主导权在人才手里。那么,优秀人才选择企业的标准是什

  么呢? 首先是收益。这里的收益是指当期收益加预期收益,也就是薪金和股权。很多创业

  公司往往会回避这个问题,说事业如何有前景、理想如何有情怀,就是不谈收益。最后一

  谈,又让人很失望。 在我看来,无论你的事业有多伟大,都不应该要求人才降薪加入,至

  少应该参考市场的平均薪酬以及人家原来的薪酬,该给人家多少钱就给人家多少钱,而不应

  该以“创业公司钱少”作为理由。既然钱少,为什么还要招那么多人?钱越少,就越应该把

  钱给适合的人,让他做更多的事。没有人理所当然地陪创业者吃苦奋斗。

  团队的迭代是每个公司都要面临的永恒难题。一边是创始元老说你“过河拆桥”“卸磨杀

  驴”“冷酷无情”,另一边是公司从融资到团队扩充,每向前走一步,都需要团队的迭代。

  如果让这些“老人”当高管,让新招募的牛人在他们手下做事,会出现很大的问题。当“老

  人”搞不定新人,新人又不服“老人”,这个公司就完蛋了。 还有一类老板是这样的:特

  别有决心,大刀阔斧地前进,“老人”调离关键岗位,全部起用新人。这会造成什么局面?

  被冷落的“老人”不甘心,绝不会再主动伸手帮你,甚至可能会明里暗里使绊子去证明新人

  不行,新人干了半年,也就走掉了;老板没办法,再把旧兵请回来。这样的情况也很常见,

  LS就是这样。

  理想情况是什么样的呢?团队在前进的过程中,新人不断加入,“老人”努力帮助新人融

  合,发挥其作用,同时让“老人”在公司找到合适的位置,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。如果过不

  去这个坎儿,一个企业就很难成长起来,甚至会死在“人”的问题上。

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集体面试。很多公司在进入大规模招募人才的阶段后,会采用逐

  级“一对一”的面试方式。我的建议是,让公司员工集体参加面试新人的过程。 公司可以

  划出一个面试小组的员工库,以员工在公司的年限、评级等条件,让公司的员工加入。每有

  面试,三五个人组成一个代表公司的面试小组,谁有空谁参加。这样做有两个好处: 1.可

  以让已经成为公司员工的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,让他们觉得“原来我也可以决定公司进什么

  人”。 2.既可减轻公司HR(人力资源部门)的工作负担,又可让员工有很强的参与感。

  在公司里,经常会遇到员工抱怨老板的情况。员工认为老板招聘的人是凭关系或者凭颜值

  等,觉得老板鬼迷心窍。事实上,每个人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这些人不一定懂HR,他们只需凭感觉判断:愿不愿意这个人成为我的同事,如果意愿不是很强烈,理由又是什么。

  还有一种情况也比较常见。当一个公司快速发展的时候,很多人会指望一个小团队主管带很

  多人进来,这个主管带的肯定是自己原来的人,弄不好,就会形成帮派。

  如果一个会开不下去,就停下开复盘会,讨论刚刚会议为什么开不下去。

 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创业者的成功故事,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企业,

  一创业就备受关注,然后不停地融资,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企业也会迅速成长起来。 确实

  有不少这样的明星创业公司,在两三年之内,甚至一两年就爆红。所以,当创业者看到这样

  的案例,总期待自己创业也是如此。但是我想说,这不是创业的全部。首先,一夜爆红不是

  企业成长的常态,不能根据这个速度去建构自己的创业路径。如果预设一件两三年就能做成

  的事情,当它没有这么快的时候,你就会开始焦虑。其次,就算是被公认为一夜爆红的企

  业,背后也一定历经百转千回的挫折与调整,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,并没有看到努力的过

  程。

  没有绝对的坚持 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来说,成长速度很重要;反过来看,如果一个初创公司

  成长得慢,创业者就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,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。这也是创业过程中很

  常见的问题。 创业者产生怀疑很正常,我们只需要判断这件事情应不应该继续坚持,其实

  这还是得回到成长速度上。初创公司成长很困难,这就说明是有问题的。就好像刨地,刨了

  半天一点不动,不是地太硬,就是地方不对,要不然就是锄头不好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坚持

  刨,意义也不大,消耗了体力和资源不说,最后你还是会放弃。

  低谷时期常见的三种做法 这种情况下,创业者通常是这样思考和选择的。 第一,“冬眠

  论”,即企业裁员,减少投入。 为了资金安全,尽快实现收支平衡,创业者宁愿把营收规

  模做得非常小,也要保持公司现金流为正,或者通过调控,让烧钱流血的速度大幅下降。有

  的公司甚至不惜用一种透支的方式,在流量上以伤害用户体验的代价获取广告收入。对这种

  情况,我经常会问创业者:“收支平衡不错,至少暂时安全了,那然后呢?”这时,他们对

  下一步如何突破其实还没有清晰的想法,只是说“先活下来再说”。我非常理解创业者对“收支平衡安全感”的一种需要,但我觉得这或许不见得就是一种好的

  选择。如果一定要说安全,我们看到很多的传统行业,比如街边的小餐馆、小商铺,从开业

  的第一天起就在赚钱,但从创新的商业角度讲,这样的公司没有太大意义。 第二,因

  为“伟大”,所以“很慢”。 企业觉得自己的目标很伟大,就会想当然地以为早期走得慢

  是必然的。 这个观点我同意。伟大的企业在早期需要做很多事情,前期摸索的时候的确会

  慢,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,有足够的加速度,能够快速增长是我们这类初创公司生存的

  必要条件。如果我们已经感到了慢,你可以诚实地问自己一个问题:“是不是因为企业还没

  有找到增长的内在规律、逻辑和动因?”也就是说,我们可以慢,但是必须要知道怎样做才

  能增长。 第三,出现瓶颈以后,想凭借差异化的小众产品继续求存。 出现瓶颈以后,尽管

  有盈利,但小众产品的市场过小,公司的成长空间会非常有限。这个时候,坚决地实现转轨

  非常有必要。在这里,有必要多谈谈在互联网世界里,为什么差异化的小众产品很难活下

  来。 我自认为还算是个利基市场的熟手,在长江商学院的论文也是关于差异化战略方面的

  选题。上一段电子产品的创业历程,让我对差异化高端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颇有一些心得,但

  是为什么现在却越来越质疑互联网上的差异化战略了呢? 首先,互联网区别于传统模式的

  价值基于无远弗届的互联网,可以直接接触和服务于近乎没有边界的用户,特别是全时全民

  在线的移动互联网席卷以来。所以,用互联网做服务,用户越多越好,时长或频次也要越高

  越好。我们可以为用户创造新的、差异化的价值,但最好不要筛选掉差异化的用户群。也就

  是说,互联网商业的战略定位应该是全网用户。

  低谷时期的三条建议 首先,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和困难,就忘记了提高公司价值的根本使

  命。 当一个公司身处低谷的时候,和公司表面上的财务安全相比,公司价值依然是最重要

  的。究竟什么是公司价值,公司价值最终通过什么体现呢,我觉得首先体现在业务本身有没

  有用户价值,即有没有为足够多的用户提供了真正的价值,以及价值是不是足够大。

  如果吸取教训,未来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扎扎实实地为用户创造价值,从而体现公司价值。

  要下苦功,把融到的钱更多地用在打造公司的核心业务上,真正打造为用户价值服务的核心

  能力,而不是简单地在营销上烧钱。 我们更不是要去冬眠,而是要更坚定地投入,下更多

  功夫去做好这件事。为此,我们要更勇敢地争取资金,甚至可以降低身段去融资,争取已有

  投资伙伴的理解和支持,同时用更符合现实的方式去融资。融到新的钱,用好这笔钱,扎扎

  实实把公司的价值做出来。前面我也讲过融资,我再补充一点。老投资人是企业最好的朋友,他们已经真正和你站在一

  起了,他们陪你走过了一段路程,所以更了解你。与其寻找新的投资人,把希望放在用一个

  崭新的条件去吸引新的投资人,不如继续用心取得老投资人的支持,一起走过这段艰难的岁

  月,迎来的肯定是双赢。

  不管是回想自己的几段创业经历,还是现在做投资时观察企业,我发现没有一个企业没有遇

  到过瓶颈期,所以,遇到瓶颈应该是一个必然状态。只是有的企业能突破瓶颈,每突破一个

  瓶颈,它就到达了一个新的量级。如果没突破,企业当然就会停滞,甚至就此衰亡。

  当你知道自己遇到了瓶颈,肯定会希望有所突破,那么第二点就是:不要指望那么快突破,

  瓶颈就是一个漫长的隧道。也就是说,当意识到公司正处在一个瓶颈期的时候,你不要指望

  火车很快就过去。即便火车在隧道里只穿行10分钟,对你来说也会感觉很漫长。这时候,

  我们必须要乐观,笑对瓶颈,享受一下黑暗的隧道,不要急于突破瓶颈,虽然我知道你肯定

  很想突破。 接下来我们就会想法子突破瓶颈,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三点:不要急于否定自己

  全部的过去,说过去哪儿做错了,哪儿做得不对,其实并不是,可能就是时机不到。 比如

  易到,我们曾经为了支付的问题纠结了好久,想了好多办法。那个时候我们一直想解决支付

  的问题,想用SP(服务提供商)的方式发短信确认,再找中国移动代扣话费,弄个移动

  卡、神州行充值,再与信用卡直连,诸如此类。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,实际上当时这个问题

  就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建好,移动支付的条件没有到来而已。所以那时候即

  便做再多的努力,也是事倍功半。

  一般遇到瓶颈,我们总以为既然现在有问题,就贸然否定现在执行的方案A,说应该走方案

  B,但其实也没有人知道方案B一定是对的。再者,方案B并不是唯一的选择。我们可以看到

  同样的一类企业,虽然同时出发,但是它们后来长成的样子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,它们自己

  的选择决定了未来的路。

  什么叫心存侥幸呢?就是说方案A不行,所以认为方案B一定行,然后就全部投入到方案B上

  去。一定不能这样,这个时候应该把可能性通通列出来,不要陷入某一个选项,而是应该派

  出“侦察队”去摸索。之前我在谈战略的时候也谈到了,愿景要大,战略要小。现在谈瓶颈期,我还是类似的观

  点。突破瓶颈的过程可能就像挖一口井,突然有一天,一个泉眼真的被你挖到了,就井喷

  了。井喷往往不是被规划出来的,而是在你不懈的努力下不经意等来的一个意外惊喜。


标签: 周航 重新理解创业

发布评论 0条评论)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